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公孙弘指引(1/3)
张学舟从江都飞到了巴蜀,又飞了回来,再到了长安城外,而后又回广陵城。他这些天经历的地方诸多,解决了诸多事,也依旧还存在一些要办的事情,但张学舟最终还是没有离开江都。一部儒文经愿意让张学舟停下步伐,哪怕为此再耽搁一个月也值得。这不仅仅是在纠正张学舟这方世界的修行路,也对他现实中的修行具备重要意义。通俗、易懂、可修行向上、兼容并包……只要张学舟所能想到的一切修行因素,董仲舒的儒文经中都拥有。张学舟难于变更阴阳家的修炼术,但董仲舒的儒文经无疑走向了文武阴阳的融合之路,也必然会被他所借鉴。尤其是他现实中已经推动了阴阳大喜九人咒,当下就已经处于融合向上的途中。他不会全盘学习董仲舒,但可以进行参考模仿,甚至是大幅度的模仿。张学舟创新有限,但他无疑擅长模仿,在对方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开花。而儒家经文就是这种开花式的产物,甚至每个修行者都可以做到不同。董仲舒在借鉴阴阳家的境界术,张学舟何尝不是在借鉴儒家的修炼术。这其中尤其涉及天人感应篇是他标注的重点。名师在前,张学舟也不显得遮遮掩掩偷摸去学,而是光明正大学习,一如他当年学习浩然正气篇一样。“你通透浩然正气,按理来说进一步推动天人感应是较为轻松的!”董仲舒安慰张学舟的话极好。但张学舟已经站在宣华楼凝练了三天,丝毫没有感受到天人之感。如果指望天人感应获得对术法的增益,这种感应的速度会让人绝望,更严重的事情是压根感应不到。张学舟甚至还因此不断施法耗费法力,又推动浩然正气篇寻求相通的感觉。“所谓一法通而万法通,如果你心念一动就能达成浩然正气的效果,那或许就能找到天人感应的共通点”同样学习的公孙弘道。相较于张学舟已经起步,公孙弘也跟着念诵了三天的浩然正气篇,此时连门槛都没摸到。但也正因为公孙弘没有摸到边,处于局外观明的他也不时发声建议。“我觉得次卿说的有理”董仲舒认同道:“如果能对浩然正气做到一法通,那对天人感应是有很大好处的,或许你感知起来就容易不少!”“也就是说我必须得多练一练浩然正气”张学舟道。“可以这么做”董仲舒道:“我修行开创和学习不一样,开创时的我并无学习经验,次卿所说很可能更有道理。”“浩然正气做到心念一动牵引恢复可不算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