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童贯的野望(2/4)
根据学界的猜测,其原料应该就是来自于缴获的辽国库存精铁。至于辽南京的那个大型高炉炼钢产业园,应该是在战火中被摧毁了。辽国既然不珍惜高炉炼钢,那赵煦就得给他们上上强度了。“此乃反射炉。”赵煦提醒着沈括:“可以直接用石炭融炼铁矿、生铁!”“但耐火砖,就需要爱卿去想办法了。”赵煦画的高炉图纸,是他靠着记忆,勉强画出来的。肯定有不少不科学的地方,也肯定遗漏了很多细节。此外,他也不可能专门去记现代的耐火砖烧制技术和配方。所以,这些都是需要沈括去改进、实验的。好在,大宋的耐火砖技术应该是过关的。定窑、哥窑、还有后来的汝窑,都足以证明,现在应该出现了可以耐一千三四百度高温的耐火砖。“直接用石炭?!”沈括惊讶了。当代炼铁,或许还能用石炭。可众所周知的,黄铁(精铁)和钢是绝不能用石炭的。用了石炭后,铁性就变脆了。像徐州的宝丰铁监的铁为什么连铸钱都不行?沈括就认为,是因为徐州宝丰监用的是石炭为燃料的缘故。赵煦微笑着说道:“爱卿请看,朕这图上的炉子,燃料室和炉膛是分开的,是通过火道,将火气反射到炉膛,如此一来,石炭之中所含的那些影响铁性之物,便不会进入铁水之中!”赵煦在现代,自然看过梦溪笔谈。所以他记得很清楚,沈括曾在梦溪笔谈里专门说了好几章的炼钢、冶铁。沈括在那些文字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铁中有钢者,如面之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钢亦然。他认为,炼钢就像揉面。反复揉捻、捶打之后,铁就能变成钢。不能说错,甚至可以说是观察极为仔细了。奈何,他所见到的,只是一个表象,并没有找到关键。不过,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沈括能清楚的观察到这些细节,已经很优秀了。不能强求太多。沈括拿着图纸,仔细看了看。然后他就发现,这炉子的构造,似乎不同寻常呢。首先,这炉子的高度,就超出了沈括的想象。足足有两丈高。而且,从图纸上看,这炉子是靠着山体的。此外,炉体是圆形的,而非沈括所见的那些炼铁坩炉那般是方形的。这就让沈括有些抓耳挠腮了。圆形?怎么砌这个炉子?他抬起头,看向坐在他面前的官家。官家去只是看着他笑了笑。得!沈括算是明白了,这位官家和上次一样,只是提出一个想法,给他一个大致方向。剩下的事情,就全得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