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扬王的‘美好未来’(1/4)
向太后看着童贯远去的背影,斟酌了一下用词,才道:“六哥啊,还有个事情,母后也不知道该不该和六哥说……”“母后请但说无妨!”赵煦握着向太后的手,轻声道。向太后犹豫片刻,才拿出了丰稷的弹章:“六哥自己看吧!”赵煦接过劄子,拿走手上,只扫了一眼,心中就嗤笑起来:“果然呢!”“狗改不了吃翔!”这大宋的宗室外戚,从来就不是什么乖宝宝。想想就知道了——一群会把亲生女儿当商品卖掉的权贵,能有什么道德?宗室勋贵们,现在之所以肯乖乖的在汴京城里当米虫,混吃等死。纯粹是因为,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这两波文化运动,撬动了大宋天下的格局。同时叠加着英庙以小宗入继带来的政治变化。两两相辅,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政治效应。这很好理解。无论古今中外,任何思想文化运动,最终都必然带来社会在文明/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而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所创造出来的士大夫群体,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的士大夫规模。如此庞大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会想要权力。正好这个时候,皇帝家里出事了。仁庙无嗣,只能过继英庙为养子,作为继承人。偏仁庙自己对于英庙,百般挑剔,死活不愿意认可对方的合法地位。甚至闹出了,当着辽使的面,大喊皇后、宰臣谋反的闹剧。英庙能够顺利即位,全靠了文臣们的支持。等到英庙即位后,他就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因为,谁都知道,先帝(仁庙)对他是不认可的。是宰执大臣们,把他拱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所以,英庙只能妥协,对士大夫集团让步。也正是在合法性危机下,英庙才不得已,掀起濮议之争。濮议又引发了慈圣光献的严重不满,想要废黜英庙。又是文臣士大夫们,集体逼宫,把慈圣光献逼回了大内,替英庙坐稳了皇位。于是,等到赵煦的父皇即位的时候,大宋朝的政治体制就和之前,截然不同了。已经是文彦博口中的‘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形状。道理很简单——你家的皇位,是我们帮着拿到手的!这个天下,是靠着我们才稳定的!陛下不依靠我们,还能依靠谁?所以,等到赵煦的父皇即位,哪怕皇亲国戚,宗室勋贵,也要受到舆论监督了。因为,过去这些人的靠山,现在开始和士大夫合作了。而在现代留过学的赵煦,对此其实有更清楚直观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