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余友三(1/2)
余友三(1930-2006),笔名指牛,湖南冷水江人,知名记者,作家。
早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余友三就在湖南新化县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大成友谊联席会”抗捐抗税等革命活动。1950年6月,余友三从武昌中原大学毕业,分配到恩施地区商贸部门工作。1954年至1958年,余友三在湖北省财经干校学习后留校任教,1958年5月响应党支援山区建设的号召再次来到恩施。
1959年,他被调到恩施报社工作。从此,他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新闻写作和艺术创作生涯。其间,他经历了曲折多变的人生道路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因其全力献身于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誉为“把理想和情感都融入鄂西民族沃土的奇人和骄子”。
余友三在担任恩施报记者期间,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青年时代就热爱文学创作,有时候觉得写消息报道言犹未尽,便将文学手段融于新闻之中,写了很多有影响的通讯特写。到后来,他工作之余逐渐涉足报告文学,直到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的写作,不论是新闻通讯还是文艺作品,都贯穿着一条贴近生活的红线,紧扣时代脉搏,是鄂西社会发展变革的忠实记录。其代表作品,报告文学有《“花果山”迷》、《龙桥血史》、《沙坝凯歌》、《花招揭底记》、《黄子阶与贺佑阶》、《土家奇人朱远湘》等,小说有《“苞谷佬”》、《高山草医》、《一根竹笋》、《嘀嗒的钟声》,《二县长》、《向燮堂》等,特别是他记叙的全国劳动模范史代富带领五峰山农民改变山区面貌的报告文学《“花果山”迷》,刊登上 1965年6月号《收获》杂志,他即成了恩施文学作品登上全国大型文学刊物的第一人。
1965年,余友三与他人合作采集民间歌舞,创作了鄂西第一部大型歌舞剧《山花烂漫》,热情歌颂了党的政策给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该剧除在恩施地区演出外,还应邀到宜昌演出29天33场,场场爆满,誉满宜昌市。该剧正准备到武汉演出时,因“文革”而终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时极左思潮泛滥,对该剧台词个别字句无限上纲,使执笔者余友三举家下放农村,蒙受了长达十多年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