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降与不降(2/3)
是孙权遇到的麻烦,也是孙权执政的根基和依仗。这是孙权的基本盘,而不是大魏的基本盘。曹睿指出,在用武力接管吴地之后,必须在吴地实行扩大版本的三互法,即吴国旧地籍贯、或者曾在吴国为官之人,在局势安定后不得在吴国旧地担任五百石以上的职位。认真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要全面打散吴国旧统治阶层的制度。五百石为县长,六百石为县令。也就是说,从西陵到吴郡,北到武昌、南到日南的地区,这些地方的所有县长、县令、曲长、司马、都尉、太守、州刺史等算得上名号的职位,都不能由吴国旧地籍贯之人担任,必须从大魏原本统治之地派人委任。这些官职衍生出来的低级官职,更是庞大到了天量。对于曹睿这个大魏皇帝来说,这是全面粉碎吴国士族和旧将残余势力的一场变革。有了这么大一块新鲜且无阻碍的地盘,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变革才能肆意为之。打下来的地盘,才能真正放心消化。而那些吴国旧地籍贯的士人、官员和武将,当然也不是给他们的前途都判上了死刑。天下如此之大,魏国原本官员向南入驻吴国之地,他们亦可以从中择优到北面任官,并不是绝路嘛!这是一件极其符合曹睿和大魏整体利益的事情。这么大的一个官职和军职的缺口,毫无疑问,大魏积压了这么多年的太学郎、各种郎中,还有近十年来立下军功的无数基层军官,都好安排位置了。而且这其中的操作空间,足以让每个有几分能量的朝廷大员,都将自家优秀的后辈和得力属下安排到可用的岗位上来。皆大欢喜,几乎是全面赞同,并无一人表示出反对来。谁没有家人后辈,谁没有得意门生?这是陛下以惩罚压制吴地所有人作为代价,对大魏臣子的一场集体封赏。而且只有十名足够核心的官员才知道这一安排,每个人都是数得上的重臣,并不担心有泄漏之虞。曹睿见刘晔应下,又对第二件事做了分派:“羡溪投降的吴军裨将是围而后降,拿下旁边城池守将人头后方才投降,按照枢密院条例该如何处置?”“可最高判斩,其次可贬为徒隶军前听用,最低可贬为庶人遣回原籍。”刘晔答道。军令也不是完全刻板的教条法案,可以根据投降守将对大军的威胁程度,和对战争的影响来灵活判断。曹睿道:“你怎么看?”刘晔拱手:“尚未过江,臣以为暂将这一千多降卒编入降营之中,若来日有需时听用。羡溪这个吴军裨将